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友中心» 校友风采

王婧:心怀热爱,拥抱自然——世界都与我有关

  

 

校友简介:

王婧,4494.c威尼斯2004级校友,“飞鸟与鸣虫”农场创始人。

 

 

题记

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

 

体悟己心,坚定人生方向

从北大法律系学霸到食品和农业专家再到体验式农场的“农场主”,北大法学院校友王婧打破常规,寻心中所向,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主流的精彩人生之路。

作为“飞鸟与鸣虫”农场的创始人兼经营者,她在繁华大都市构建出一方诗意田园,将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以及儿童教育完美融合,让现代人回归生活本该有的样子,同时也为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从法学到生态,不得不说是一个让人十分诧异的转变,但是这背后蕴含的其实是王婧的一颗赤诚之心。王婧也曾从事过一段时间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但她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未来并不想成为一名律师或者法官。于她而言,尽管在外所的实习经历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了职业素养,但是当时所从事的工作似乎缺少了一点挑战性。而促使她坚定信念、做出转变的契机来源于学生时代在国际经济法课堂上一位前辈关于某国际环保组织的就职体验分享。“那个组织的工作之一就是开船到海上去阻止捕鲸船,他们的使命是greenandpeace。我当时听的热血沸腾,觉得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王婧如是说道,“我要做的一定是跟社会公正有关的事情!”因此,她在研究生阶段毅然选择了国际法专业方向,投身于与国际环境、国际人权以及联合国法律相关的领域,用实际行动去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谈到“内卷”和“躺平”这个话题时,王婧回忆起自己在北大的求学时光。她觉得身处不同的时代,大家会有不同的焦虑,但是不要非黑即白地去看待“内卷”和“躺平”,有的时候人们可能需要在这两种状态当中不断地去切换。她说:“就像瑜伽一样,我们可能有的时候需要猫式地去把自己卷起来,然后蜷缩着,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个休息式,去躺平去放松,这两种状态我们都需要。”

打破传统主流桎梏并非轻而易举,王婧在选择这条特别的职业道路时,也遇到过外界的质疑和否定。但她认为,自己目前在乡村发展、生态农业相关行业中所做的事和大家在法律职业当中为推动中国的法治事业发展而做的事是类似的。时刻体悟己心,王婧始终坚定方向,以无畏的勇气去追求对自己而言有价值的事。

 

 

飞鸟鸣虫,齐拓创业之路

“飞鸟与鸣虫”农场是王婧与其他三个志同道合的友人在当地村民的支持下共同创办的。她们四个都曾留学英国,并且已经在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儿童教育领域有10-20年专业经验。她们四人的创业故事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王婧和几位创始人曾是某国际环保组织的同事,在一次聊天中,她们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创始人问道:20年后你想你在做什么?“当时一个90后的姑娘特别有意思,她一直在做跟食品安全相关的工作,每个周末都会到北京的郊区去种地,所以她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说:‘20年之后,我想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我可以是半农半X的,我可以一边工作,然后一边又有一技之长来养活我自己。’”王婧回忆道。

提问者心中也有自己的答案:她希望每天可以通过一些劳动来得到精神上的富足,同时能够呼吸天地的灵气来让自己得到滋养。而王婧当时虽然白天忙碌上班,但晚上依旧会用自己从各地农场得到的原生态食材来烹饪美食,所以当时的她回答:“20年之后,我仍然想做这样一个拯救世界的吃货,就是把真正从土地到餐桌的健康的美食分享给其他的人,并且告诉他们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

在她说完,提问者又问道:“为什么要等20年之后呢?我们为什么不现在开始做呢?”

就这样,从农场选址到确定商业经营模式,再到最终落地执行,她们开启了理想生活的创业之路。此后,王婧拥有了自己的面包窑,创办了一系列以窑烤面包、从土地到餐桌为核心的实用教育体验活动。

尽管现在王婧的农场经营井然有序,但是在创业伊始,她们也是面临不少挑战。踏足一个全新领域,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就以窑烤面包为例,虽然王婧请到了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建窑大师——抹香鲸先生,来为她建造了一个罗马式面包窑,但是当时的她连生火都不会。于是她要向当地村民请教如何生火,生火时经常碰得满鼻子是灰,生完火之后自己的样子浑然就是一个“包公”。

注:半农半X是一种生活方式,一边耕种回归自然,一边发展自己的另外一项专业技能,比如编程、设计、艺术。

 

 

另外,在乡村中生活的人们常常“看天”工作。在这种环境下创业,让已经适应了每天有清晰计划安排日常工作的王婧感到些许“无所适从”。但现在的她已经学会转换自己的心态,跟随着这个乡村的节奏,感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规律相契合。

“飞鸟与鸣虫”农场的创业团队颇具优秀的管理经验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经营管理者们秉持“循环生态”环保理念,在农场建设中寻求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间的协调。此外,“共建共享”也是农场的特点之一,创始人们不仅得到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而且还有来自公益、艺术、创投、餐饮等行业的20位共建人的鼎力相助,这为农场的经营构筑起一种“反脆弱性”,不是孤零零的一棵草,而是一片坚韧的网。

 

 

静思回首,细品理想生活

在农场公众号的日记系列中,人们看到的是“诗和远方”般的田园生活,体验者们回归到生活本该有的样子。王婧觉得,目前自己确实是让理想落地,过上了她和很多人都觉得十分惬意和幸福的生活。但是她也提到,就像“一蒲草建大宝刹,一微尘亦能转法轮”所言,她的生活在具体的方方面面还是蕴藏着很多值得玩味、值得咀嚼的东西。

虽然王婧每天会有许多的工作要处理,但是她仍会静下心来去剥几颗核桃,或是去摘罗勒叶做罗勒酱亦或是剥几颗花生,然后慢慢地把它们洗干净。于她而言,这是一种自我的修行,在做这些看似琐碎无用的小事中沉下心来,然后“拨云雾见青天”,生活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能找到解决方式。

 

 

临近冬日,在没有客人时,王婧的一天充实又宁静:清晨起床沿着环村路走向农场,在薄雾中看看自然万物的状态,借此想一想农场的维护工作;到达农场后烤几片面包,煮几个柴鸡蛋,享受一顿丰富的早餐;然后向农场的动植物道一声早安,看看它们的状态······晚上用自己种植的蔬菜烹饪美食,然后回到宿舍读书、写文章,思考农场接下来的经营日程。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个乡村、这个农场,它提供的是无数的——让你可以在一些细微的事物当中得到平静——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这种条件。”

 

感谢母校,世界都与我有关

谈到在北大的求学经历,王婧认为,母校给予她的最宝贵的东西是帮助她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

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与我有关。“就是这种深深的链接感,让我离不开做与人沟通、与乡村建设或者与弱势群体去相关联的工作。”而价值观则是如孟子所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就是人的一致性。

在毕业后,王婧也遇到过一些挫折和诱惑,但是这种“一致性”一以贯之,让她在做出人生重大选择时,内心并不会感到十分为难。

王婧觉得,在学生时代一定要多看一看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因为你所经历的最终都会变成你的一部分。”此外,就是不要害怕去追随自己内心的直觉和热情,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只要努力耕耘,一定会有收获。

“哪怕是农业和乡村这么小的一个领域,我们也仍然可以让它长出花儿来,让它焕发光彩,那更不要说其他广阔的天地。在其他的领域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会过得非常非常精彩!”

 

 

导师白桂梅评语

“我对王婧印象十分深刻,她在读书时就是一个胆大有魄力、认真精干并且抗压能力极强的学生。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性格温和可爱。绿色农场是传播环保理念很好的方式,我也看到她将法律思维、法律意识融入到了目前的创业中。绿色农场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希望她能克服困难,将绿色意识、环保观念进一步传递下去。”